你能想象吗?有那么一位相声大师,一辈子不拿当红小生当回事,也不在大饭店吃山珍海味,他把德艺看得比命还重。这人叫马三立。他一生三起三落,命运可比相声舞台还跌宕,观众席笑声雷动的时候,他台下却常常在咽苦水。可就这样的人,在孙辈的婚礼上还能一句玩笑让全场乐开了花。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个温情又铁骨的相声大师?他的故事里,藏着的不仅是相声的秘密,更有一代中国人的坚守与担当。你有没有想过,相声和做人,哪个更难?
一碗白水,一句玩笑,引来满堂喝彩——这是1979年王佩元婚礼上最让人难忘的一刻。马三立被敬酒时,突然正色道:“按照规矩,我不能来这样的馆子。”气氛瞬间紧张,满桌宾客面面相觑,气氛像拉满的弓弦,有人甚至怀疑是不是婚宴出了差池。这话一出口,王佩元更是紧张得差点踩碎酒杯,“我是不是哪没做好?” 正当众人不知所措时,马三立忽然话锋一转,“因为我是回民啊!”一句话把紧张气氛一扫而空,大家乐成一锅粥。可你要以为这只是一个老相声演员的风趣,那就太小看马三立了。为什么一场婚宴会演变成名家对话?为什么马三立明明是贵宾,还要这样“装严肃”?这里边,其实故事多得像相声包袱一样,一层拆不开一层。
要理解马三立这番举动,咱们还得把时间拨回那个动荡的年代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全国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像大风大浪一样,把熟悉的舞台和生活搅得天翻地覆。什么“下九流”、什么“文艺黑五类”,都成了突如其来的标签,有人一个夜晚成了阶下囚,有人多年才得以洗刷冤屈。但普通百姓关心什么?吃口饭、听段相声,能乐一乐。剧团也就靠王佩元那一段《挖宝》撑着,所有人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。王佩元为了说好一个段子,愣是在厂子里猫了仨月,下苦力、蹭馒头——这才有了人民喜欢的《挖宝》。马三立得知后,将心比心:“剧团能挺到今天,多亏有你”——这夸的不是本领,而是担当。观众说:“老马走了,才知道相声的好”;同行说:“王佩元苦熬大风大浪,这才是真传人。”可有人说,这不过是老艺人和小后辈相互取暖,谁的人生,还不是一地鸡毛?
风波过后,剧团恢复了生机,可生活并没马上雨过天晴。马三立被“平反”了,剧团和他都等着盼头。但别忘了,那一纸“平反”不会立马把过去的坎坷和伤痛都抹掉。有人认为,“文艺工作者终于翻身了,从此是‘人民艺术家'的好日子!”可事实真是这样吗?就像很多剧团人说的:“平反是让你抬头做人大声说话,可吃饭的问题还没有解决,手头紧得很。”王佩元有了房子,要结婚,可婚宴一桌桌设下,工资还是老三样,创作压力一点不比以前小。甚至有人冷言冷语:“有了新政策,老马他们还不是得靠作品讨人喜欢?”舞台亮了,可台下的苦日子还得自己一点点熬过去。谁能保证,明天就不会来一个新的风浪,把刚刚重整的生活再掀翻一次?
这时,命运给了马三立一个新的考题。就在所有人都觉得已经“苦尽甘来”的时候,马三立一句“我是回民”把全场炸了锅。原来,外面看这只是一句玩笑,其实背后有大文章。在那个各看出身、讲规矩的年代,马三立一句轻描淡写,既表达了民族自尊,也缓解了场面尴尬,顺带还给王佩元“送温暖”。更绝的是,他端起酒杯牛饮一口,大家才发现那是白开水。这哪里仅仅是逗乐?分明是在用最温和的方式证明:“规矩是有的,但最重要的是,我们都可以坐在一起,喝这喜酒,讲段相声。”这份豁达,就像相声里包袱抖到最后,观众才恍然大悟:原来不是喝酒,是喝胸怀宽广大白水。
可是喝完了这杯“喜酒”,生活真的就顺风顺水了吗?很快王佩元和马三立都发现,表面上风平浪静,实际上新的难题也紧随而来。相声作为大众娱乐,改革开放之际,风格日新月异,新青年和老一辈理念碰撞,彼此看不上眼。有人说:“创新才是活命,没有新段子就是等死。”有人反驳:“老祖宗的包袱最耐人品味,年轻人就会耍新鲜。”剧团里分成了两派,王佩元夹在中间,一边要继承师父的神韵,一边又想加点时代新味道;马三立老了,想多给传承指条明路,却发现年轻人对老艺人不再言听计从。外部环境呢?市场经济带来各种诱惑,相声也成了快餐,大众口味变成“图一乐”,谁还在乎作品里藏着多少生活苦辣?本来一团和气的剧团,再次变成“众口难调”的火锅,谁都想多放一点料。
说到这儿,可不能只站在马三立的立场唱高调。啥德艺双馨,啥“传承创新两不误”,这些话说起来容易,轮到自己头上可没那么潇洒。你看这些老相声大师动辄就是“为了艺术、为了人民”,说得天花乱坠,可换做普通人,谁不先想着怎么混个饱饭。按理说,王佩元该感谢剧团给了他一口饭,马三立该心满意足有了“正名”,可再看看现实——房子、票子、肚子,哪一样不让人发愁。就算舞台辉煌,观众座无虚席,回家照样得为孩子择校、为油盐酱醋盘算,不然堂堂“人民艺术家”怎么会给小辈物色对象、张罗婚事?别说相声是讲人情,人生至处,最怕就是“你以为生活会往上走,其实它还会折回头”。说到底,马三立的“幽默”,只是对生活妥协的一种方式罢了。你还真别笑话什么“一饮而尽”,那也许是苦酒兼白水,可只有亲身喝下去的人才懂得其中五味杂陈。
你说,咱们见惯了如今舞台上那些光鲜亮丽的“笑星”,再听听马三立他们那点“破事”,是不是觉得老一辈太死板,过于较真?有人说,这是坚持原则、敬畏传承,有人却觉得,这套规矩早该进历史垃圾桶。你觉得,是应该像马三立一样“严守规矩,德艺为先”,做个老派艺人?还是时代变了,创作就该让步市场,别再拿什么“传统精神”说事?到底是白水干杯还是美酒自斟,你怎么看——是种高贵,还是一场形式主义?欢迎你留下观点,讨论到底什么才算真正的“人民艺术家”。
正规股票配资官网网址,股票配资平台安全,杠杆炒股在哪里申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